

昭通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总量最大、进城入镇比率最高的州市,仅2018年和新增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就有55560户243289人133422劳动力。今年以来,全市通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清”工作,全面摸清搬迁劳动力底数,制定“一人一策”就业帮扶方案,以转移就业的高度组织化实现搬迁劳动力的高就业率。截至11月底,全市2018年及新增133422搬迁劳动力中,已就业118628人,就业率达88.91%,其中,省外转移输出60772人,县外省内转移就业20400人,县内就业37456人(公益公服岗位4446人)。
一、
当好“三大员”,“就业清”成为群众“定心丸”
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清”台账
二、
开辟就业“五条路”,充分就业确保“稳得住”
外出务工人员统一乘坐免费汽车赴东莞务工
永善县驻外人力资源服务站向昭通籍贫困劳动力发放交通补助、稳岗补贴
依托本地产业,有岗位先照顾。
制定下发《关于促进施工项目使用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通知》《关于新增生态护林员岗位定向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通知》《关于在万人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备消防协管员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依托本地产业,充分挖掘全市“五网”建设、工程项目中的就业岗位,大力发展蔬菜大棚、食用菌大棚和苹果、马铃薯等特色农业产业,优先解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尤其是搬迁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截至目前,已就业的118628人中,县内就近就业37456人,占比31.57%。
卯家湾粤旺食用菌基地
建立扶贫车间,让厂门连家门。
卯家湾易地扶贫安置区昭通市和昇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就业扶贫车间
开发公益岗位,用就业来托底。
针对搬迁家庭中“一有两无”人员(有劳动能力、无法外出、无业可扶),合理开发保洁、安保、绿化、消防协管等公益公服岗位进行托底安置,确保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目前,全市针对搬迁劳动力已开发公益公服岗位4446个,月工资收入500—1350元。
保洁员打扫集镇卫生
扶持能人创业,以创业促就业。
不断优化创业扶持政策,将创业工作当作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产业的重要工作不断推进。例如:盐津县水田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盐津县搬迁人口最多、建设工程最大的安置点,也是昭通市9个万人以上安置点之一,目前已全部搬迁入住。为帮助有创业意愿的搬迁群众实现创业,盐津县充分发挥创业能人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培训引导,水田易地搬迁安置点商铺、农贸市场摊位、铺面自主创业138户,解决就业252人,其中搬迁劳动力210人。
盐津县水田易地搬迁安置点自主经营商铺一角
三、
做实易迁“十有”,实现就业服务“无死角”
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服务中心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服务
截至目前
全市培训搬迁劳动力9.07万人次,实现有培训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培训全覆盖;开发公益公服岗位4446个;在800人以上的安置区建立28个就业创业服务站,选派162名工作人员驻点开展工作;按照“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到哪里、跟踪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建立驻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5个(广东10个、浙江5个、其他地区10个),派驻工作人员58人;引进人力资源公司32家(其中:靖安新区5家、卯家湾2家),筹集100万元资金在9个万人安置点举办专场招聘会。
绥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技能培训焊工班结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