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商家企业 > 正文
    购物车
    0

    49户农民抱团2年收入400万,昭通这个合作社助脱贫不简单

    信息发布者:昭通野鸡
    2019-11-03 20:31:52    来源:昭通日报   转载

    一个高寒山村的49户群众聚在一起抱团发展,从零开始到实现近400万元的收入需要多久?大关县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寨林种植农民 专业合作社给出了响亮的答案——两年!

    2019年9月23日是秋分日,迎来第 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看到地里又大 又好的洋芋,上高桥乡大寨村村民喜笑 颜开。

    “加油!加油!” 

    …… 

    两人一组的挖洋芋比赛现场,寨林 合作社成员铆足嗓子吼出心中的喜悦。


    “这个有,1斤4两!”


    “这个还要大,1斤6两!”


    “真是要感谢驻村扶贫工作队和王书记,要不是他们,哪有我们今天的丰 收节!” 


    说起驻村扶贫工作队,村民们竖起了大拇指。 


    工作队来了 贫困村有了引路人


    2017 年 10 月,根据组织的安排,王明岗从上高桥乡龙堡村第一书记、驻村 扶贫工作队队长岗位,调整到大寨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大寨村属于高寒山村,全村有建档 立卡贫困户507户2165人,精准扶贫之 初,贫困发生率高达 52.5%,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看着大片大片被撂荒的土地,想着留守在家的村民,如何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如何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王明岗着实犯了难。 


    “按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 工作为主线,抓住精准、统筹、务实‘三 个关键’,实现思想、工作、情感‘三个 认同’的‘133’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只 有发展产业,才可能真正脱贫。”王明岗想。


    敢想就敢干。


    王明岗与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们通过近两个月的实地走访、了解民情民 意,认为马铃薯是大寨村最适合发展的 产业之一。


    2017 年 12 月 4 日晚,来自四合头、瓦厂、庙子边 3 个村民小组在家的 50 多户村民代表,在四合头村民小组王德翠家开起了火塘会,驻村扶贫工作 队动员村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抱团发展。 

    “今天,请大家来就是想跟大家商 量一下,为了大家能早日脱贫致富,我们想成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大 家发展产业……”王明岗放大嗓门跟村 民们说,哪知道话未说完就被一串反对 声音打断。 


    “啥子合作社哦,不就是吃大锅饭嘛,这不是走以前的老路,不干不干!” 


    “合作社就是少数人得利,拿我们来背个名。”


    “是了嘛,有好处也是进了个别人的腰包,怎么可能轮得到我们。” 


    “要让我们建合作社,政府给多少钱?” 


    “有钱给,我们就干,没有钱,我们就不干!”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面对群众不相信干部、抵触情绪大,等、靠、要思想严 重。王明岗从脱贫攻坚政策、产业发展、村民收益等方面苦口婆心地跟村民 解释成立合作社的好处,但大部分村民仍然不为所动。


    王明岗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们着急了,不知道如何是好。 


    “我同意成立合作社,我相信王书记。”这时一直未说话的王德翠起身说道。 


    “我也同意。” 


    “我觉得王书记和工作队是真的为 我们好,我家也加入。” 


    …… 

    就这样,49 户村民(其中建档立卡 贫困户 33 户)同意成立合作社,以劳动 力或现金每股2000元的方式入股,筹资 20万元股份成立合作社。 


    当晚,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引导 下,村民们选出1位理事长、11位理事、3 位监事,将合作社命名为:大关县寨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带领  村民从站着看到跟着干 


    “我们只是引路人,更多的还是要村民积极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抱团发 展。”王明岗说。 


    在发展过程中,合作社创新性地提出了社员积分制管理,极大地调动了社 员积极性。 


    “王德翠以大局为重,全力支持合作社发展的精神值得表扬,经9 月5日召开的第26次理事(经理)会议研究,决定给予王德翠通报表扬 1 次,奖励 100 积分。” 


    这是1份关于对四合头村民小组王德翠大力支持合作社发展的表扬决定。表扬栏上,像这样的表扬决定还有 6份。在寨林合作社驻地的外墙上,驻村扶贫工作队指导群众张贴了 4 块公示 栏,分别是公示栏 1、公示栏 2、表扬栏、 批评栏。


    公示栏 1、2,一方面是把劳动力入 股、资金入股的原始股社员名单及占股 多少进行公布。另一方面是对合作社 每次会议研究决定的事项、对财务收支 情况进行公开,实现民主管理、阳光操作;表扬栏,主要张贴合作社社员从大 局出发,为合作社发展做出的一些有益 的事情;批评栏,主要张贴社员没有执 行好合作社交办的任务,或者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大局观念不强等给合作社带来损失的行为。

    合作社要收益,经营是关键。


    “从王书记他们来,成立了合作社 之后,我们也可以就近务工了,这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四合头村民小组 63 岁的李贤永感慨地说。 


    “王书记他们去租赁机械设备,对土地进行复耕。一方面我们又能在合作社里务工,另一方面可以从合作社分包种植,收入也有保障。”庙子边村民小 组63岁的罗过芬高兴说。 


    “除了租赁机械设备,我们还把撂荒土地连片流转过来,组织挖掘机纵横交错地修通 6 公里长的简易道路;对肥料、薄膜等生产物资进行统购、统 运;新建了从山下河沟边到山顶全长 4.5 公里的梯级抽水管网。”王明岗说。


    “合作社在路修好、地犁好、良种到 位的基础上,采用分包的方式,承包给 社员进行种植。看到我们是真心为他 们着想,村民们从当初的观望到后来的 积极参与,也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激 励。”王明岗说。



    党支部破解难题  发展致富路更宽 


    2018年底,合作社种植的马铃薯遭遇了滑铁卢,合作社一下亏损了10多万 元。 


    突如其来的打击无疑给了大家 当头一棒,村民对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党总支刚建立起来的信任感立马减弱。 


    村民再次人心涣散、怨声载道。


    马铃薯产业是市委、市政府提出 的六个百亿元产业之一,王明岗带领 大寨村党总支再次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认真比选,认为马铃薯仍然是大寨村最适合也最具有优势的产业。 


    “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当初既然承诺过,我们就一定要对社员负责。”王 明岗说。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这个问题困扰着王明岗。 


    在与大关县农业农村局、大关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后, 王明岗充分认识到是种植技术和管理 方法的问题。 


    “产业发展,科学种养是关键。走组织化、科技化、规模化道路是大寨 村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王明岗想。

    资金问题如何解决?这是摆在王明岗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11115’五 环工作法。利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发 展1000亩优质马铃薯种薯产业,从贫困 户不敢贷款到 28 户贷款入股 133.5 万 元,从商业银行不直接对合作社贷款到富滇银行破例向专业合作社贷款170万 元,一举破解了扶贫小额信贷落实难的问题。”王明岗说。


    2019 年,合作社通过贷款融资 300 余万元与土妈妈公司合作。在土妈妈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技术人员上门 指导运用了科学种植马铃薯的新技术。

    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从切种、拌 种、栽种、晚疫病防治等各个环节,土妈 妈公司的技术人员都到种植基地进行指导和督促,严格按照种植标准和要 求,通过组织群众进行精心管理与呵 护,获得了大丰收,并出现文章开头的 一幕。


    “只有多元化发展,才能充分激发 党总支的活力,才能更好地带动合作社 发展。”王明岗说。“在发展马铃薯产业 的同时,我们积极争取乡党委、政府支 持,养殖蜜蜂 400 箱,种植绿化树 60 余 万株。” 

    “ 合作社这两年基本都在打基础,收入还不太明显。但带动社员就 业 、务 工 的 效 果 是 非 常 明 显 的 。今年,销售绿化树收入 30 余万元;销售 蜂蜜已收入 2 万余元,年底预计还能 销售 10 余万元;正在马铃薯开挖,预 计收入 350 万元。”王明岗说。“目前, 合作社有社员 353 户。2019 年,预计 能直接带动 130 户的家庭,户均增收1 万元左右。”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