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昭阳红:红遍乌蒙山

    信息发布者:昭通野鸡
    2019-08-27 20:26:32    来源:鹤乡圣果   转载


    苹果种满山,乌蒙一片红。

    昭通苹果,因其生长在海拔1900-2300米的乌蒙山地,加之昭通日照时间长,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大,有时甚至可达二十余度,极利于糖分的聚积,故昭通苹果常常被人们誉为“糖心苹果。”每到中秋节之后,那一个个圆润的苹果,被拦腰切下后,果心里全是浸满蜂蜜样的浓汁,颜色深黄,极其诱人。恨不得一口咬下,狼吞虎咽,一饱口福。

    昭通苹果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1940年,留美博士吴镜漪先生引进了158棵苹果树,种植在洒渔镇白鹤村李仲举的庄园内,从此,苹果这一外来物种,在昭通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直至今日之满山遍野。

    说到昭通苹果的种植,人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乔化种植。那苹果树在地里种成一排排,一行行,横竖成线,连线成片。每一棵苹果树,在果农的精心修剪下,既枝叶繁茂,又主次分明,一棵树有一棵树的型,一条枝有一条枝的味,真可谓一树一风格,一林一风景。在乌蒙大地上,如此规模不一的大大小小的苹果园,数不甚数。当你走上某一山头,俯瞰大地,那一片片苹果园,俨然一抹绿毯子,铺展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时间的年轮滚到了2015年,一种新的种植技术在昭通大地悄然推开。在昭阳区的苏家院和永丰镇,那一片片苹果林,不再是均匀分布的一棵棵苹果树的矩阵,而是如士兵列阵接受检阅样,站成了一列列纵队。每一列之间,行距两米左右。这样的行距,任由施工机械在两排苹果树之间自由穿梭。喷洒农药、清除杂草、采摘苹果、水肥一体的供给,完全实现机械化耕作。每一棵树之间,相隔也有一米左右,每一个枝条,伸展最长控制在80公分之间。每一个苹果,大小和果型基本一至,一个个像珠圆玉润的巨型红玛瑙,那红纯正,鲜艳夺目,红得发紫,红得吉祥。就连最基本的营养成分,都高度一致。今天的种植手段,已经完全实现了技术管控,理性、精准地控制了一棵苹果树的前世和来生。也就是说,一棵树的高、粗、大、小,都在控制之中,不可能任其天性无限生长。

    甚至,连苹果的口味和口感,都在掌控之中。哪一类苹果相对酸而粗粝,比如嘎拉这一品种,就具备如此特性,最适合当下独生子女食用。因为他们这一代城里人,几乎都是吃着汉堡牛奶长大的,反而不喜欢太甜、太细腻的果实。而针对中老年人,他们则更喜欢甜而不腻、入口即化的感觉,那红富士苹果,正好对了这一拨人的胃口。

    这让我们不得不刮目相看,苹果种植,这种传统的农耕技术,在今天的新时代,无疑已发生了深刻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

    资料显示,自根砧是由自身器官、组织的体细胞形成根系的砧木,称为自根砧。用矮化砧自身的根系嫁接苹果品种育成的苗木,叫做苹果矮化自根砧苗木。栽植苹果矮化自根砧苗木是现代果树生产的重要方向之一。这种种植模式,目前已在昭通大地遍地开花。昭阳区苏家院镇的海升苹果基地,北闸镇邓子的苹果小镇和永丰镇青坪村的苹果庄园,先行一步,已经渐成规模。尤其永丰镇新民社区荒冲与布嘎乡紧邻的那一片五万亩连片苹果庄园,堪称人类种植史上的奇迹

    从某种意义上说,苹果的种植历史,也就是昭通近百年的奋斗史和发展史。是苹果,哺育了昭通儿女;是苹果,甜蜜了昭通生活;是苹果,在乌蒙山人的血液里注入了养分,使昭通的子民,长着一块苹果脸,拥有一颗苹果的甜蜜温暖之心,有了一种自我革新,自我发展的拼搏精神。

    在头顶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种植基地美誉的昭通昭阳,小小苹果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着实有着悬疑味道。

    通过近80年的培育和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昭通苹果遍布乌蒙大地,近70万亩,仅昭通苹果主产区昭阳区,目前苹果种植面积近50万亩,正朝着70万亩的目标大步迈进。未来几年,打造100万亩苹果掩映100平方公里建成区,居住人口达100万的“苹果之城”,成了昭通最值得期待的“梦想之城”。

    昭通市昭阳区,全国唯一市级政府驻地为国家级贫困县区。全区有91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4463人。

    全国脱贫看云南,云南脱贫看昭通,昭通脱贫看镇雄和昭阳,昭阳区的脱贫攻坚,是全国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坚中之坚,难中之难,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普遍的示范意义。全区易地搬迁安置人口近10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城、入镇、上高楼,昭通昭阳城乡格局发生前所未有之巨变。

    为让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昭通市委、市政府和昭阳区委、区政府勇立潮头,破题破局,高起点、大手笔发展苹果产业。让一片片苹果庄园成为昭通大地最为绚丽的锦缎。品天下苹果,还看今昭。晒到高原红,才叫“昭阳红。”今日之昭通,苹果这个“金果果”,已然成为昭通人民的脱贫果、致富果。

    同时,昭通、昭阳扶贫干部永葆初心,下沉一线,深扎农村,吃苦受累,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一心为民,把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农村,通过实施产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转移就业、资产收益、危房改造、生态、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教育、基础设施改善等扶贫行动,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全市贫困人口整体脱贫,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